<span id="eiaai"><meter id="eiaai"></meter></span>

      <u id="eiaai"><meter id="eiaai"></meter></u>
          1. <s id="eiaai"></s>
            首頁>檢索頁>當前

            家校社須同頻共振促“雙減”

            發布時間:2023-01-08 作者:于志娜 史少博 來源:中國教育報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在義務教育領域全面鋪開,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家庭、學校、社會在功利化教育裹挾中形成的一些錯位觀念與行為正在被糾正,教育生態環境正在逐步優化。當前,尤其需要家校社的同向同行、協同一體,這是繼續推進“雙減”政策落實、助力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必然選擇。

            家校社需要協同破解各自面臨的難題。家庭、學校、社會在帶有功利化、短視化色彩的教育環境的裹挾下,其各自均面臨難題,亟待通過協作而結成有機整體來破解。

            其一,家庭的人格教養作用被削弱。家庭教育是以親緣紐帶為基礎、為孩子人格奠基的教育。但近年來,一些家長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人格教養作用,將學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將考試成績當成衡量子女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過度注重子女的學業,忽視對其的人格教育和品格、習慣的培養,家庭涵養優秀人格的功能出現萎縮。

            其二,學校的教育權威作用受到制約。學校教育具有國家性、權威性和專業性,在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中發揮主陣地作用。但是,由于現實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學校的教育權威性正在受到沖擊和影響。比如一些家長對學校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缺乏信任,一些校外培訓機構的推波助瀾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長對學校的“依賴”,淡化了對學校教育的配合等。

            其三,社會教育平臺支撐作用彰顯不足。社會教育作為教育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平臺支撐作用,但長期以來,社會教育參與力度不夠,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形式不夠多元,社區在少年兒童業余活動組織、心理健康輔導、人際關系協調等方面的服務作用不明顯。

            家校社需要目標一致構建良好教育生態。家庭、學校、社會具有共同的價值目標和育人目標,才能實現同向同行,才能真正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地。

            其一,家校社培育優秀人才的目標一致。我們需要看到,“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實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家長的教育焦慮尚未根本緩解。但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對“雙減”政策的認識和理解日益深入,認同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半p減”政策的實施使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更加清晰,盡管家校社在孩子具體而個性化成長的目標追求上會有差異,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已經成為家校社共同的理想追求和育人宗旨。

            其二,家校社破解現實難題的目標一致。長期以來,很多家長在劇場效應和短期效應的驅使下被裹挾前行,迫切希望從教育內卷中解脫出來。教師要面對因學生在校外“搶學”導致的課堂進度和質量難以把握的難題,大都期望從不健康的教育生態中得以松綁。不同類型的社會教育機構希望為下一代的教育成長出一份力,但有點兒心有余力不足。落實“雙減”政策,使家校社逐步各得其所,為各方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為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家校社需要同頻共振健全育人機制。“協同”強調協作配合,“一體”則意味著高度融合。這就要求家校社三個主體既要發揮各自優勢,又要相互融合,同頻共振。

            其一,學校要做好三個設計,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一是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二是科學設計作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既要在作業數量上充分考慮學段、年級差異,又要根據學生水平和層次差異確定作業方案,作業類型設計也要豐富多元。三是走心設計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學校要與社會團體、組織機構聯絡,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還應借助家長委員會、新媒體等平臺與家長開展互動交流,以有效的溝通、高質量的課后服務來緩解家長焦慮。

            其二,家庭要發揮協同育人的紐帶作用,支持與回應“雙減”政策的實施。家庭要回歸幫助孩子全面健康成長的角色定位,家庭教育既要避免出現學?;瘍A向,又要跳出脫離社會現實的怪圈,充分發揮家庭連接學校與社會的紐帶作用。一是突出道德品質教育,要積極配合學校組織的德育活動;二是強化身體素質提升,要鼓勵孩子在校積極參加各項文體活動,非在校期間合理安排孩子的營養、休息和體育鍛煉時間;三是注重生活技能培養,引導孩子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各項實踐技能鍛煉、志愿服務活動等;四是涵育文化修養,通過培育良好的家風、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等方式,提升孩子的文化修養;五是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認知、行為、情感等多方面加強對孩子行為習慣的訓練,并密切配合學校有關行為習慣的管理與評價,鼓勵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其三,社會要主動開發教育資源,幫助學校、家庭合力育人。相較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力量具有廣泛多元、資源豐富的優勢,應積極予以開發利用,并主動參與到落實“雙減”政策的實踐中。首先,大眾媒體要為“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回應社會關切。其次,公共文化設施要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等定期向學生免費開放,嘗試遠程教育課程等,培養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升綜合素養。再其次,社區要發揮“最后一公里”優勢,完善軟硬件設施,將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的教育活動常態化,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和思想教育基地,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用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優秀的育人理念共同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于志娜系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史少博系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1月08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yswx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欧美亚洲日韩,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人人爽人人爱AV导航,嫖丰满老熟妇AAAA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