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涉農高校在耕讀教育改革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存在著耕讀教育不系統、與“三農”實際聯系不夠緊密、實踐育人環節有待加強、畢業生面向農業農村就業創業人數較少等問題。華中農業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氨居碇驹阜贞牎敝匾匦藕徒o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堅持耕讀辦學傳統,將耕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全環節,突出“三農”情懷導向,充實勞動與實踐教育,促進家國情懷涵育與專業學習相融合,教育教學與勞動實踐、創新創業相融合,以“讀”致“知”,以“耕”促“行”,著力構建新時代耕讀教育體系,培養以家國情懷為底色、“三農”情懷為本色的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新型農林人才。
強化價值引領培養學生“三農”情懷
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組織學生“為中華復興而讀書”、教師“為中華復興而育人”的主題活動,突出“三農”情懷導向,大力開展“四史”教育和農史、校史教育,教育引導大學生以“宏農學、揚國光”為價值追求,以“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為精神內核,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立志“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廣泛開展經典閱讀。開設經典導讀課程,開展閱讀分享,促進學生認識世界、豐富精神、塑造人格、鍛煉思維能力。開展師生黨支部結對共建和聯合主題黨日活動,促進師生黨建融合;建立師生學術共同體,建設“綠博軒師生面對面”“共同空間“”問學齋”等師生交流平臺;突出情境育人,建設高質量校園文化活動場所,持續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切實發揮場域浸潤、感染、熏陶作用,在景面文心、情景交融的校園環境中,引導師生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構建耕讀思政新格局。將思政課、課程思政與耕讀教育結合,推進思政創新,綜合運用理論講授、情境體驗、實踐鍛煉等方法,實現知、情、意、行協同融合。將鄉村振興實踐案例融入課堂教學。以學?!氨居碇驹阜贞牎睘橐劳?,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廣大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開展“耕讀中國”志愿服務,實施“甘露工程”“活泉工程”“志·青春工程”,發揮志愿服務在價值引領、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
建設通專融合的耕讀教育課程體系
分類建設耕讀教育的通識課、專業課和實踐課。黨員教師示范引領一流課程思政建設,以“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為遵循,強化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300多名黨員領銜主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示范課400余門。
建設農耕文化類、經典誦讀類等多元通識課程體系。結合生態文明、糧食安全新開設“綠色中國”“耕讀中國”等特色課程25門,重點建設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農業文明史”等農耕文化課程24門。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知農史、懂農情。
建設耕讀教育專業課程,注重強農興農能力提升。建設耕讀實踐示范課20門,開設“三田實習”等專業實踐課41門、農業技能課126門、“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過程”等虛擬仿真課程31門。依托校內外教學科研基地,集中組織新生開展跨學科跨專業“耕讀教育第一課”,采用模塊化、項目制、沉浸式教學,以“講解+演示+參觀+體驗+實踐”,讓學生深度體驗傳統耕讀與現代農業之美。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曉農藝、會農務。
建設耕讀教育交叉課程,豐富學生知識結構。在農科專業強化工程、信息相關課程,重點建設農科基本素養、現代工程與信息科技、耕讀文化與情懷培養的模塊課程,擦亮農科底色、培養交叉思維、拓展知識視野,提升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提農策、解農憂、興農業。
創設知行合一的耕讀教育實踐體系
分類型建設耕讀教育基地?;谵r業行業企業的產品、技術和生產流程,構建基于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業創新需求的實習實訓與耕讀實踐環境。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農耕文化體驗,建設農耕文化實踐基地;圍繞農業生產全過程,建設大學生勞動教育基地;圍繞教學實習全流程,建設專業實踐基地;聚焦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建設智慧農業基地;圍繞農村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建設鄉村調查與研究基地。構建形成農耕文化、勞動教育、專業實踐、智慧農業、鄉村調研等5大類型耕讀教育平臺,建設耕讀教育基地93個,建成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國家級實踐平臺17個。
分學科采用耕讀實踐方式,引企入教。應用項目式、合作式、沉浸式、混合式等教學方式,將耕讀教育內容與產業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融合。強化實踐環節,農理工專業實踐教學的學分高于培養方案總學分的30%、文管類高于培養方案總學分的25%,面向“三農”,通過“三早”(早進行業、早進產業、早進企業),應用“三新”(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開展30天以上的長周期集中性校外產業實踐,農科專業做實生產實踐和畢業實習,理科依托企業項目開展深度科研和創新創業,工科推進工程訓練和企業實訓,文科強化社會實踐和鄉村調查。以傳承農耕文化和服務鄉村振興為主題,開展“耕讀路上”社會實踐,深入“三農”一線開展耕讀實踐鍛煉,參與師生累計超過10萬人次;組織“耕讀同行”產業實踐,開展“鄉村振興荊楚行”,實施“楚才服務農業產業行動”等五大行動,開展“與崗位科學家同行”活動,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農業農村生產一線開展科技咨詢、產業服務和生產指導等,在耕讀實踐中體現科研價值、踐行科技興農。
分場域構建全學程耕讀基地。依托博物館、校史館、校內外農耕文化基地,開展耕讀教育認知;升級改造校內基地1000余畝,構建智慧型勞動教育平臺,以數字化豐富耕讀教育手段,建設智能實驗室、虛擬工廠,探索個性化、智能化勞動與耕讀教育;依托校內外基地,開展專業實習實訓;建設“智慧農業”耕讀平臺,參加新形態農業勞動與實踐;校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8個,共建產業基地,開展創新創業產業實踐與產學協同育人。
通過耕讀教育實踐,培養學生躬耕篤行、務實擔當的作風品格,增強分析和解決農業農村實際問題的本領,提升實踐創新和服務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能力。
構建耕讀教育新機制
強化“雙師型”教師協同培養。建立外聘教師機制,聘請農藝專家、農業企業家和行業技術骨干121人擔任兼職教師;完善師資培訓機制,開展集體備課、師資培訓50余場,提升教學能力;建立掛職鍛煉機制,選派教師100余人次到農業部門、行業企業掛職,提高耕讀實踐指導能力。
深化耕讀教育資源協同創新。建立優質資源共享機制,整合校內農科教學實習基地和科研基地等資源,建設“開放、共享、多元、智慧”的跨學科耕讀教育平臺;建立校內校外聯動機制,產學研合作、農科教融合,共建基地、聯合開發課程(項目)教材、共編教學大綱、合作開展教學。
完善耕讀教育協同管理。優化組織機構,學校成立耕讀教育領導小組,形成校院高效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制定《華中農業大學新時代耕讀教育實施方案》,修訂8個實踐教學文件制度。完善質量標準,制定修訂辦法,完善實驗、實習、畢業論文、創新創業等環節質量標準,強化耕讀教育過程管理。健全激勵機制,定期評選實踐教學和耕讀教育師生先進個人與團隊,將教學成效納入年度考核、職稱評定和評優評先體系。
(作者李大鵬系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教務處處長、博士生導師,劉震系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實踐教學管理處處長、副研究員)(《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yswx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