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愈益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焦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創新強國是對新時期創新轉型升級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以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需要在現有科研管理體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研,提升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此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推動高校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有組織科研,全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部署,明確了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的9項重點舉措。高??萍紕撔鹿ぷ髟诮窈笠欢螘r間內將重點圍繞有組織科研開展,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深入學習和交流,把握文件精神關鍵點
《意見》出臺后,重慶大學圍繞教育部文件精神開展了深入學習和交流,組織全校師生圍繞“有組織科研”進行了深入研討,認為以下幾方面要重點把握:
高校有組織科研要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作為首要目標?!兑庖姟分赋?,“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有組織科研是高??萍紕撔聦崿F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的重要形式”。但目前高??萍紕撔轮螄抑卮髴鹇园l展的能力仍顯不足。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就要進一步提升高??萍紕撔履芰?,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實現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目標。
高校有組織科研要與高?!半p一流”建設工作協同推進。推進“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引領性、標志性工程。國家在“雙一流”建設任務中明確,高校要“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提升高水平科學研究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實施作出重要貢獻”。因此,高??萍紕撔率恰半p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就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強化創新引領,以科技創新為“雙一流”建設攻堅提供第一動力,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同時,實現高校自身內涵式發展。
高校有組織科研要以深化高??萍俭w制機制改革為重要保障?!兑庖姟分赋觥案咝S薪M織科研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意味著科研組織模式的變革。當代知識生產和學科發展已經步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單一學科的研究范式與思維模式難以實現科技創新和解決復雜的重大問題。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就要以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建立以科研為目標、以任務為驅動的科研組織模式,打破院系之間的機構壁壘和學科界限,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同時,推進科研評價機制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也有利于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推動高校有組織科研。
加強有組織科研,加快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重慶大學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以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強化基礎研究和有組織創新,加快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創新“1+5”科研管理體系,提高管理能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建立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1個管理機構和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國際聯合研究院、技術轉移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究院5個科研實體的管理體系,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科技創新鏈條。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開展前瞻性原創性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先進技術研究院開展軍民融合科學研究,國際聯合研究院依托國際合作平臺開展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技術轉移研究院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科技成果孵化,產業技術研究院負責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服務國民經濟建設。
堅持“四個面向”,凝練未來學科發展方向。以全球視野優化學科方向布局,按照“強化工科、夯實理科、拓展醫科、提升信科”的學科建設思路,著力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相互支撐、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的學科生態。聚焦國家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的重點領域,結合現有研究基礎和學科優勢,凝練出學校未來重點發展的33個研究方向。其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凝練了“理論物理”“量子材料與器件”“合成生物學”“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等7個重點研究方向;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凝練了“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新型儲能材料”“智能芯片與計算”等11個重點研究方向;面向經濟主戰場,凝練了“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高端先進材料”“智慧交通”等9個重點研究方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凝練了“藥物創制”“分子與轉化醫學”“智慧醫療”等6個重點研究方向。
構建三層級科技創新主體,推進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有機結合。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把創新主體和創新平臺建設作為重要任務,重點布局綜合類、交叉類、學科類創新平臺,構建三層級科技創新主體,深層次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其中,綜合類創新主體依托學??茖W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高端共享原始創新平臺,面向國家戰略和重大任務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交叉類創新主體依托前沿科學中心、交叉研究院,開展基礎前沿和跨學科交叉研究;學科類創新主體依托各學科類學院,圍繞學校重點布局的學科方向,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
實施頭部企業工程,加強與龍頭企業和地方政府合作。為更加緊密地對接國際前沿、國家和行業科技發展重大需求,更好地融入國家科技創新主戰場,促進科技創新工作更好更快發展,學校實施頭部企業工程,與國家電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頭部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一批新型高端研發平臺。同時,為推動和重慶市骨干企業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學校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重慶大學與重慶市頭部企業合作的實施方案》,與重慶市兩江新區共建“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與重慶璧山區共建“空間太陽能研究院”。
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建設,做強專職科研隊伍。優化人才培養、引進與激勵機制,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創新人才生態環境。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點基地平臺為載體,圍繞一批學術帶頭人跨學科建立多層次人才梯次隊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同時,為做大做強專職科研隊伍,學校出臺科研人員聘用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專職科研人員聘用、管理和考核制度,有利于學校推進分類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學??蒲辛α?,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按照新時期對科研評價的要求,建立分類評價、多元評價、團隊評價、長周期評價、同行評議及跨學科評價等綜合評價體系,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回歸學術初心,優化學術生態。一是實施學校整體評價和學院(學科)分類評價相結合的科研評價機制,合理發揮科研評價在政策激勵和學科發展中的雙重作用。二是以完善信息化系統為突破口,強調團隊整體性管理;以目標為導向,開展團隊考核及長周期考核試點。三是進一步修訂完善科學研究多元分類體系、團隊考核、項目與經費、科技成果轉化等配套激勵政策,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
“十三五”期間,學??蒲薪涃M、高質量論文、國家級標志性人才等科技創新關鍵數據均實現“倍增”。院士、長江、杰青等國家級標志性人才從66人次增至158人次,其中青年人才從9人次增至53人次。2021年全年科研經費達30億元,其中經費千萬元以上重大項目30余項。高質量論文突破6000篇。此外,學校還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大科學裝置培育、重大論文、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笆奈濉遍_局以來,學校原始創新、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成效顯著。2022年以來,學校新增國家級千萬元以上重大重點項目10余項;轉化科技成果100項,轉化經費6000萬元,吸引投資超過3億元;學校研究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通過液相超聲剝離法,首次成功剝離到約2.3納米厚度的微米級單層2D納米片,相關研究成果在2月23日《Nature》正刊上發表。
面向未來,繼續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面向未來,學校將始終堅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以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在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上下功夫。學校將加強系統部署,結合自身優勢特色和前期基礎,組織跨學科研究團隊,圍繞量子材料與器件、先進點能源化學、腦與類腦科學、智能制造等領域若干重大前沿科學問題,開展前瞻性、顛覆性基礎研究,力爭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
在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下功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任務需求,按照學?!笆奈濉笨萍及l展規劃既定方向,推進實施前沿科學問題和“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究計劃,聚焦涉及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卡脖子”問題,以及我國產業發展關鍵領域,對接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和重大工程,組織實施“卡脖子”技術攻關,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協同創新,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瓶頸問題,持續提升攻克尖端技術能力。
在培育建設重大創新平臺上下功夫。學校將打造以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目標的重慶大學科學中心,圍繞“新型工業化”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緊扣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以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為依托,通過優化整合,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應用研究的融通發展,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打造成為引領服務區域創新發展、打造西部(重慶)科學城的核心力量。同時,突出“從0到1”原始創新,大力打造“量子物質”“合成生物學”“未來芯片”等三大原始創新平臺,為基礎研究和前瞻性探索提供通用性共享平臺。
在服務國家區域創新發展戰略上下功夫。未來,學校將把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努力方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學科人才優勢,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科技資源聚集,為重慶建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西部戰略人才高地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朱才朝,系重慶大學校長助理、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yswx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